那么为什么要用箫做为影片贯穿始终的道具呢

看老电影《洞箫横吹》
《洞箫横吹》是上影厂1957年摄制的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电影。编剧海默,导演鲁韧,副导演张其、范莱,演员有张子良王云霞范莱仲星火崔文顺杨梦昶胡小涵孙永平谭云智世明江山马骥于飞茂路。
这部电影虽然是第一次看,但其鼎鼎大名我早已听说过,因为它曾两次受批判。第一次是反右斗争结束后,罪名是反党,因为片中把县委书记描绘成一个官僚主义严重的人,而丑化领导就是反党,这就是那时的逻辑。第二次是文革时期,罪名是 恶毒攻击党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但我觉得这太不靠谱,纯属信口雌黄。因为本片主题恰恰是歌颂合作化的,我从头到尾也没看出哪儿有恶毒攻击的内容。不过文革时期做的很多事情都不可理喻,蛮不讲理胡批乱砍是常有的事,所以也不奇怪。
我个人认为反右和文革从某种角度来讲是两个内容截然不同的运动,反右是为了保护党的干部,所以很多批评党员干部的被打成右派。而文革是专门打倒党的干部,因为大部分干部被认定为走资派,。所以,这部抨击领导干部的电影反右时受批判还说得过去,文革时仍被批就莫名其妙了。从今天角度看,我觉得这部电影与后来的文革电影颇有相似之处,一、主题都是批评领导干部的,上到县委书记,下到村长,都犯了错误。二、都有阶级斗争内容,比如影片中那个和村长关系密切的原富农如果演绎下去肯定是阶级敌人,而村长就是个腐化变质分子。以上两条都是文革电影的主要元素。从这一点看,《洞箫横吹》还可以算文革电影的先驱,不仅不应挨批,还应该受到表扬。
此外,这部电影还有一个不该受批判的理由:
本片编剧海默为写这个剧本专门到农村蹲点调查,体验生活,掌握了很多资料,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所以他写的剧本应该是有事实依据的。他的本意是想写灯下黑现象,就是领导只顾抓典型合作社,却对典型附近的农村贫穷现象不予关心。但他写着写着,就写到县委书记砍社问题了,而这一点无意中竟然和中央高层的矛盾斗争不谋而合。1955年,中央主管农业的副总理邓子恢就是认为合作化搞得太快,于是砍了几十万个合作社,结果受到主张加快合作化发展的毛主席批评,认为他是小脚女人。本片中安书记的表现就非常类似邓子恢。
说句题外话,邓子恢当时地位很高,那一届的国务院副总理八大上几乎都进政治局了,他本来也应该进政治局的,但就因为这次挨批影响了前程,最后退居二线。
所以,按照片中的态度和立场,作者应该是站在毛主席一边的,积极主张办合作社,应该受到表扬,没承想影片却挨了两次批判,海默也被迫害致死,这真是一件诡异的事情。
关于毛与邓孰是孰非的问题我不做评价,因为我不了解具体情况。我只想发表两个观点:第一,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时候急于改变生产关系,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反而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上级可以搞引导,但不能强迫命令。第二,对待合作社,既不应该一哄而上,,条件不具备也得上。也不应该用行政手段一刀切的下马,把很多好的合作社也简单砍掉。
最后就影片本身内容做一些评价:
影片开始时设立了很多头绪,但有的到最后有头无尾,有的到最后虎头蛇尾。比如那个富农改为中农的人物后面就没有了,刘杰哥嫂对母亲的态度也没有说明怎么回事,后来都不了了之。
刘杰在受到安书记打压后给毛主席写信,这本来是个很大的事情,编剧可以围绕这个情节多叙述一些,因为这件事很具有戏剧性,可以很煽情,但片中处理太过简单了,只是副省长简单提了一句,没有过多涉及,这可能跟当时个人崇拜尚不严重有关,也可能是编剧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我觉得挺可惜的。
洞箫横吹这个片名倒是挺有意思,刘杰前面说过,他心情不好时喜欢竖着吹箫,心情好就横着吹。由于片中他大部分时间心情不好,所以基本上都是竖着吹,直到最后胜利了才横着吹。但我觉得,既然把吹箫用到影片名字上,就应该交代一下这支箫的来历,因为刘杰从头到尾都不是一个浪漫的人,没有表现出他有什么文艺细胞,那么为什么要用箫做为影片贯穿始终的道具呢?我觉得应该交待一下吹箫的背景。比如在部队时战友或者领导教会他吹箫,战友或领导的思想观点深深影响过他,后来战友或领导牺牲了,把箫传给了他。所以每当他吹起萧就想起牺牲的战友或者领导,就鼓起了斗志和勇气。竖吹时思考,横吹时欢快。这样交代一下可能会好一些。
仲星火演的那个村长太简单化,他本来一门心思跑买卖挣钱,后来却莫名其妙的建了合作社,难道不怕办社影响他做生意吗?我感觉这个角色是预先被贴上坏人的标签,所以什么坏事都往他身上摊,又是搞非法集资扰乱国家金融市场,又是倒卖粮食破坏国家统购统销政策,还像地主一样剥削压榨穷人,还破坏别人办社,还包庇漏网富农,反正是罪恶累累,也不管这一切是否合情合理,这倒也符合后来文革电影批走资派的套路。
片中对安书记的描写也不大合乎常理,让人觉得他是为了打压而打压,太简单化了。刘杰搞的社一点毛病都没有,安书记却非要砍掉,而且砍的理由非常牵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做出这么不合乎情理的事应该是有一些原因的,但片中没有描写出来,这就缺乏了深度,没有表现出办社的复杂性。
我觉得影片描写也许不太符合当时大多数农村的现实情况,因为农民思想观念是比较落后的,当然会有人积极主动要求成立合作社,也会有领导反对,但更多的情况应该是领导要求积极成立合作社,甚至强迫命令,而农民并不那么积极想入社,这样才比较符合实际。
片中张子良演的男主角不行,长得倒是帅气,但嘴跟不上,关键时候说不出个道道来。两个姑娘都是不错的,王云霞既传统又大气,胡小涵则充溢着一种青春的朝气,而且长得很耐看,我喜欢她。
 分享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主题颜色

    • 粉色
    • 橘色
    • 绿色
    • 蓝色
    • 红色
    • 金色
  • 扫码用手机访问

2022-2024 八一影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

观看记录